隨著人工智能概念走紅,騷擾電話也有了“升級版”,市面上開始流傳一種AI電話的“拓客神器”。調查發現,AI電話實際上是一套電話機器人系統,一天可以呼出1000通電話。“與人工相比,AI電話機器人可以長時間保持工作熱情,成本低,銷售效率高。”據介紹,使用機器人座席能節約80%的用工成本。獲得“拓客神器”可以用“買”或者加盟的方式,三千塊錢四臺可以用一年,5萬元即可買斷系統無限開設機器人,且無時間限制。有該系統的銷售人員透露,AI電話的主要功能是篩選意向客戶,可通過錄音對客戶分級,備受貸款、股票行業的青睞。“做貸款出的‘活兒’最多,一天大概能推薦出50個左右的高意向客戶。”
應該說,凡使用手機的人們,沒有接到過推銷電話、騷擾電話反倒有些不正常。如果經常接到推銷電話,工作生活會受到極大干擾,不勝其煩。尤其是,當撥打電話的是毫無感情的機器人,而接聽者卻需要浪費口舌加以拒絕,或者客套一番再掛掉電話的不對等格局,更是讓人崩潰,也加劇了推銷、騷擾行為的囂張氣焰。因而,在推銷電話已經更新換代的背景下,相關部門不該故步自封,拙于應對,而應創新監管措施,讓人們耳根更“清凈”。
人們使用手機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溝通聯系。一般來說,很多人不會輕易更換聯系方式,并由于擔心可能錯過重要電話,因此很少拒絕陌生電話。加之一些智能軟件也很難完全屏蔽騷擾電話,這導致推銷者有了可乘之機,用戶則深受其害。
尤其是,從報道可知,當智能的“電銷機器人”面世后,商家利用該推銷武器抓取電話號碼,撥打的電話數量直接暴增。“電銷機器人”毫無感情,不知疲倦地狂轟濫炸,一方面讓推銷商家的推銷成本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人們則陷入被推銷電話全面圍剿的災難之中。這不能不說是監管乏力下,不法者技術革新后所導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尷尬局面。
對此,很難說監管部門毫無責任。從報道可知,該產業能夠做大的前提條件有兩個,海量的電話資源和運營商批準的撥出線路。中繼線路是移動、聯通、電信這些運營商批準給企業的線路。開通賬號,就可以實現“全國混顯”,打一個電話換一個號碼,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大量的信息泄露和運營商隨意批準的撥出線路,就不可能有“電銷機器人”現象的滋生蔓延。
那么,作為監管部門,不能放著現成的新技術手段置之不用,而任由不法分子用高科技來不斷擾民。要想有效規制“電銷機器人”現象,除嚴格保護個人信息不泄露外,關鍵要約束從中牟利的通信部門。如前所述,“電銷機器人”背后是通信公司為推銷商家提供號段資源,但通信運營商并非白做貢獻,而是根據呼出量收取費用。
因此,勢必嚴厲懲戒這些甘當推銷電話幫兇的通信部門,倒逼其嚴格審查商家資質,不擅自出售號段資源,同時切實采取技術措施,切斷非實名電話的呼入路徑,而非放任商家采取新技術來擾民。只有充分利用新技術,才能切斷推銷電話的根源,讓人們享有清凈的環境,不至于淪為推銷電話的“獵物”,遭遇沒完沒了的電話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