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簡稱“中保協”)獲悉,近期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度電話銷售財產險業務數據報告顯示,2018上半年電銷財產險業務呈現斷崖式下滑,累計保單數量996萬單,同比負增長60.72%,保費收入173.89億元,同比負增長65.20%。
其中,業務占比93.32%的電銷車險保單數量635萬單,同比負增長68.13%,保費收入162.28億元,同比負增長66.71%。
值得注意的是,電銷財產險業務快速下滑的背后,還有行業電銷展業和服務人員數量和產能的下降。截至2018年6月底,行業電銷坐席人員共計4.80萬人,較2017年12月底減少0.74萬人,主要為客戶提供咨詢、投保、服務等保障。行業電銷車險呼入業務人均產能較2017年12底下降57.54%,呼出業務人均產能較2017年12月底下降41.29%。
重拳整治下尋出路
一直以來,銷售誤導始終是保險業的一大頑疾,電銷渠道更是誤導銷售的重災區,監管不斷加大對電銷的打擊力度。
自2015年以來,保監會連續三年開展了打擊損害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的“亮劍行動”。原保監會在2017年發布的通知中指出,要重點檢查人身保險公司的新型保險產品業務、財產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銀行類兼業代理機構的電話銷售業務。
為此,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相關負責人就曾表示,這三年的“亮劍行動”主要是針對銷售誤導欺騙投保人,隱瞞保險合同重要內容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這是保險業的頑癥之一,主要是查保險公司電銷渠道。開展“亮劍行動”以來,全國共派出925個檢查組、2871人次,檢查923家保險分支機構和銀行類兼業代理機構,涉及法人主體42家。
為了規范電銷,原保監會去年7月還對外發布了《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開展電話銷售業務的應實施全險種全過程錄音,這固化了保險產品銷售關鍵環節的真實信息,使得銷售行為可回放、問題可查清、責任可確認,為消費者維權和監管部門監督調查銷售欺騙誤導行為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
那么,在監管部門不斷加強監管的壓力下,電銷車險未來將何去何從?朱俊生指出:“電銷為公司重要的直銷渠道,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未來要增強電銷對客戶價值的創造能力,規范經營顯得更加重要。”
一位車險負責人也指出:“商車費改后,雖然電銷渠道與其他渠道價格一樣了,但作為保險直銷渠道具有便捷、高效、直達、透明及優惠等特點,同時新政引導消費者理性用車,遵守交規,出現了出險率降低、賠付率降低的現象,保險公司將有更多的費用空間來提升對客戶的增值服務,為消費者謀求更多的福利,因此,電銷車險通過不斷創新,業務將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此外,報告稱,電銷財產險市場的集中度正在快速下降。市場份額位居前三位的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和人保財險,累計保費收入為118.36億元,較2017年同期下降20.77個百分點。
從地域上看,2018年上半年,電銷車險業務集中于東部地區,累計保費收入為106.97億元,占比65.92%。中部地區累計保費收入為28.65億元,占比17.65%。西部地區累計保費收入為80.83億元,占比16.43%。在36個行政區域中,位居前三位的為廣東省、北京市和上海市。